原標題:我省巡查西沙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情況,盜撈水下文物現象依然存在
新發(fā)現5處水下文物遺存
記者昨日從省文體廳、省文物局獲悉,2013年西沙群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狀況巡查和文物執(zhí)法督查工作報告日前出爐,調查發(fā)現盜撈文物現象依然存在。
水下文物遺存登錄已達90余處
據悉,這項巡查活動歷時20余天,對西沙群島各海域的23處水下文物遺存進行了細致的巡查和勘探。海南省首艘文物執(zhí)法督查船也首航西沙,展示了我省對西沙文物保護的決心和力度。至此,在西沙群島海域共調查登錄水下文物遺存已達90余處,為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的研究添上了重重一筆。
盜撈水下文物現象依然存在
通過此次巡查,發(fā)現盜撈文物現象依然存在。盡管和以往相比,大多數水下文物遺存的保護現狀有了明顯的改善,盜掘、盜撈現象相對減少許多,但是仍有少數遺存遭到了盜撈和破壞,盜撈形式和對象也發(fā)生了變化。
盜撈對象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瓷器等小件文物,連碇石、鐵炮這樣大體量的文物都有被盜撈的情況。如北礁13號遺物點在2010年調查時曾經發(fā)現有3塊碇石,當時限于條件僅采集了1塊,今年對其復查時發(fā)現其余的2塊碇石已經不見;玉琢礁1號遺物點在2010年調查時曾發(fā)現鐵炮4門,今年對其進行核查時發(fā)現這4門鐵炮全部遭到盜撈,現場僅剩下鐵炮的壓痕清晰可見。
有關部門計劃建文物工作站
據悉,針對盜撈文物的現象,省文物局將會選擇一些研究價值高、受到破壞風險相對比較高的遺址進行搶救性發(fā)掘工作,如珊瑚島1號沉船遺址、金銀島1號沉船遺址、石嶼2號遺址等,分年度,分批進行搶救性發(fā)掘,為研究提供實物資料,也為國家南海博物館準備更多的展品。
隨著越來越多的水下文物遺存被發(fā)現,僅靠文物管理部門巡查執(zhí)法保護顯然是不現實的。除了繼續(xù)委托海事部門加大巡查力度,力爭將巡查工作實現常態(tài)化、制度化,同時省文物局還將采取多種手段,提高監(jiān)管水平。有關部門已經計劃建立文物工作站,對西沙水下文物開展就地巡查保護,同時還計劃設立視頻監(jiān)視系統(tǒng),對盜撈、破壞水下文物遺存的不法行為進行監(jiān)控和打擊。
?
?
相關鏈接:
海南文物執(zhí)法督查船首航西沙 探索水下文物?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