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2:學科設置是否科學?
【質疑】
對燕京學堂的第二個質疑是中國學的學科性質與設置的科學性。按照之前公布的方案,學堂將開設一年制的中國學碩士項目,包含“哲學與宗教”“歷史與考古”“語言、文學與文化”“經濟與管理”“法律與制度”“公共政策”6個方面的課程體系,主要以英文講授,部分課程仍會使用中文。2015年9月,計劃第一屆學生入校,其中包括65名海外學生、35名大陸學生,學生將獲得全額獎學金。在教師的配置方面,從北大現有教師中聯合聘任30人,從國內外公開招聘“杰出學者”20人,并邀請“國際頂尖訪問教授”20人。
對這一方案,持質疑態(tài)度的師生意見主要是:一年制能否培養(yǎng)出中國學人才?他們認為,一年時間,絕大多數精通漢語的中國學生都不一定夠,對于外國留學生來說更不可能。以英文授課的中國學,是不是不太符合中國學的內涵?
【回應】
對于外國學生在一年這么短的時間內如何對中國文化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劉偉表示:“年限只是一個條件,重要的是內容和標準。時間是一個要求,保證學習質量最重要的是內容。牛津劍橋本科是三年,一個學期兩個月,這也是一種模式。從另一個角度,北大本科四年,有不少同學獲得雙學位,怎么衡量年限?現在加緊推動3+2和3+1項目,本科碩士都在做,質量都有保證。另外,說到語言,我們也不能等著外國學子學習好了中文才能學習中國文化與文明。據了解,樸槿惠所讀的是馮友蘭先生在美國講學期間用英文寫作的《中國哲學簡史》,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p>
劉偉介紹說,燕京學堂在國際高校中獲得了良好的回應。校長王恩哥上個月到牛津大學訪問,見到了羅德獎學金的執(zhí)行方羅德學院的負責人,他們對燕京學堂的理念十分認可,并且愿意進一步探索和北京大學合作的可能性。
一方是師生的質疑,一方是校方的堅持,圍繞燕京學堂的討論在北大還會繼續(xù)下去,但這種對話的開始,對中國大學而言,何嘗不有其特殊的意義呢?(本報記者王慶環(huán))
?
?
?
相關鏈接
北大校長回應燕京學堂問題:選址等一切都可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