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已近尾聲,云南某高校學生小王開始考慮開“實習證明”的事兒了。雖然痛快玩了近兩個月、哪兒也沒去實習,但他并不著急。除了實習證明,代開醫(yī)院病假條、代寫公文報告……網上買賣都可以提供 “一條龍”服務。(8月17日《人民日報》)
設置證明、證書的初衷,在于通過公共部門、社會組織、企業(yè)等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來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困境。然而,在一個實用主義和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時代里,那些渴望投機取巧的人們,讓“假證買賣”有了生存空間。從線下交易到網絡交易,“假證買賣”讓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找到了某種意義上的“捷徑”。
“假證買賣”屢禁不止,折射出一些人精神缺“鈣”——原本需要自力更生的事情,卻可以通過“假證買賣”來立竿見影地獲取;在功利和算計的裹挾下,在收益一定的格局下,一些人往往采取成本最小化的方式來實現利益最大化。“假證買賣”看似是一種理性選擇,實際上卻是一種掩耳盜鈴的自欺欺人。
以大學生實習為例,“假證買賣”能夠買到一份看上去很美好的“結果”,卻買不了“過程”。實習不僅是一個教學任務,也是大學生尋找自己、發(fā)現自我的一個社會化歷程。在實習的過程中,大學生能夠發(fā)覺自身在能力、素質、禮儀等方面的短板與不足,從而進行清醒的自我調試。如果腳踏實地、身心投入地參與實習,最終受益的還是自己。
弄虛作假的“假證買賣”不僅切割了社會信任,也破壞了公平正義。同樣的證件,別人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你卻輕而易舉地獲取,難免會引發(fā)他人的心理落差和相對剝奪感。慶幸的是,在信息技術越來越發(fā)達的當下,“假證買賣”的生存空間必然會越來越小。在互聯網深刻嵌入日常生活的今天,一些過去難以被發(fā)現、難以被證實的虛假信息、虛假證件逐漸變得無處遁行。如果多花一些心思和精力去甄別、核實,“假證買賣”很容易露出馬腳。
作為一種失范行為,“假證買賣”為何得到不少人的青睞?弄虛作假固然不對,“沉沒的聲音”卻需要打撈。一些高校實習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實習質量不盡如人意,讓實習淪為“走過場”;當實習得不到大學生的價值認同,他們難免會采取一種“變通”的做法。當用人單位缺乏人性化管理,少數員工便用“假證買賣”來換取他們應得的勞動權益;當評價機制不夠科學、合理,一些有能力卻沒有證書的人只好劍走偏鋒。
守衛(wèi)誠信社會,除了提升違規(guī)成本,也需要實現考核辦法、評價體系、管理觀念的重塑和更新,這有助于從源頭上壓縮“假證買賣”的市場需求。只有標本兼治,“假證買賣”才會越來越少。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